• 评论文字 来自新浪微博

    虽然它们都重要,可是:内容比形式更重要,形式比器材更重要

  • 评论文字 魏民:纪实摄影的要害

    “现在近一千本《拐点》已经到了各级官员和普通百姓手里,这个令人高兴。”——摄影传播的力量,乐见。

  • 评论文字 鲍昆:一位法国摄影师眼中的北朝鲜

    回复呆博:re “我觉得这就跟搞人类学类似,不同的人去做能做出完全不同的东西来。”
    其实生物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现在已经分成两个完全不同领域。前者关注客观事实(data),采用的是科学的自身修正机制。后者则把客观事实和意识形态混淆。例如,社会财富分配不均,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事实。但认为这种不均是罪恶的,就是意识形态。
    我看不出摄影有一套类似科学的机制,确保所反应的是客观事实(或者新闻摄影比较强调?)。只能靠摄影师的个人喜好、价值取向。
    By the way, 有几个人拍猫拍过猫的屁股?这是客观事实啊...

  • 评论文字 鲍昆:一位法国摄影师眼中的北朝鲜

    说片子。。。。我还真觉得蛮好的。不只是唯美。比如
    只有一辆汽车和横过50米宽大道的片子。为什么路上没有车还要那么宽的路,大家都懂的。
    远景金日成像指着前方,前景行人朝着指的方向过马路。这意味,大家都懂的。

    片子里有多少是集体活动。谁提出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来着的。大家都懂的。

    片子可以看的出来,大多都是长焦的杰作。这意味,大家都懂的。

  • 评论文字 鲍昆:一位法国摄影师眼中的北朝鲜

    二战刚结束,所有的纪实摄影师的任务变得非常简单,揭露纳粹令人发指的罪行。所有人的片子同出一辙。张张令人毛骨悚然。然而前些年被公开的,集中营里的犹太摄影师Henryk Ross那些片子里,集中营并不是那样的绝望而压抑,也有欢声笑语的时候。为什么北韩人就不能 "光鲜、漂亮,甚至还朝气蓬勃。" 而且拍片子的人就是"真应该受聘与北朝鲜的宣传部门,他比那些被权力豢养的吹鼓手摄影师还要符合北朝鲜当局的政治要求"说事情对事不对人,评论家要到了这个地步,其实也蛮无语的。

    鲍昆这样特地针对网上"广为流传"的片子进行批斗,也是为了"广为流传"。跟这里批斗脑残,徕卡粉,也就差不离。说的道理明白人不说也都懂,不懂的人一部分依然执迷不悟,一部分会反思,然后继续执迷不悟。

  • 评论文字 鲍昆:一位法国摄影师眼中的北朝鲜

    回复hippotan

    "鲍昆的观点也“让我们想起了纳粹希特勒的宠爱丽芬斯塔尔,想到了我们曾经被粉饰的文革摄影”。
    作者觉得他的观点就是真理,北朝鲜就应该是到处挨饿,政权邪恶。这和文革、纳粹又有何不同?"

    非常赞同。riefenstahl 致死也没有承认助纣为虐。她说知道纳粹那些行径的时候,就决裂了。也有一些文献中,某SS的官员追求未遂,而对她恶言相向的。当时她只是打算按照记录片来拍摄的。而是在现在的角度来看选错了阵营。片子归片子来看,现在的导演无不称赞的。站在政治背景中来看,她自然被后人所唾骂。而唾骂的人里不乏那些直接参与战争,或者在冷眼观看纳粹罪行的民众。

    看看现在国庆阅兵式录像,跟当年纳粹阅兵又有什么本质区别。这样就可以判定一个人作品的价值了么。

  • 评论文字 鲍昆:一位法国摄影师眼中的北朝鲜

    我很想知道,这篇文字的作者是否去过朝鲜,他是否真的体会到朝鲜人真正的感受。

    这一段“他犯了所有初级摄影发烧友的毛病,就是只见漂亮不见真实。从这点上说,他真应该受聘与北朝鲜的宣传部门,他比那些被权力豢养的吹鼓手摄影师还要符合北朝鲜当局的政治要求。在他的镜头下,真实通过摄影发生了翻转,苦难成了天堂。”我非常的反感,这些话太偏激太主观太愤青了。

    不知道这些照片的作者的说明文字是怎样的。

  • 评论文字 鲍昆:一位法国摄影师眼中的北朝鲜

    首先这些图明显的很压抑,这个作者不懂起码的摄影

    其次新闻摄影业的控制权从来不在摄影师的手里,摄影师在整个产业中只是低端的原材料采集者,上面有负责的图像编辑,再上面有运作的资本

  • 评论文字 鲍昆:一位法国摄影师眼中的北朝鲜

    回复hippotan:我觉得摄影的最大的欺骗就在于,我们都默认那些没经过像素改变的图片,都来自于现实的某个切片,都和现实有关联。但同时这些切片都是一定程度孤立、主观和偏离现实的。我觉得这就跟搞人类学类似,不同的人去做能做出完全不同的东西来。我个人觉得可能这个还是需要指望作者是充分考虑过这些问题的,有责任的人。或者就需要通过其他方面的经验和信息来参与判断了。。

  • 评论文字 鲍昆:一位法国摄影师眼中的北朝鲜

    回复梧桐雨:或者说,我觉得一旦照片进入传播,就必然带有社会功能,不论作者是否需要,或者是否考虑。比较极端的例子,比如拍别人的苦难来赚钱,在这样的情况下,说本来就没关注照片带来的影响,所以无所谓,显然是说不过去的。其它不那么极端的照片,我觉得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同样的问题。我觉得或许拍照的人自己应该考虑到这个问题,才是负责任的态度。当然这也不能强求。

  • 评论文字 鲍昆:一位法国摄影师眼中的北朝鲜

    回复呆博:"我觉得相对主义还是不能走太远".
    我想知道摄影是怎样来确保其所表现的是“广泛意义上的客观还是能够存在的”?
    科学,有其自身的一套修正机制,可以确保不同的人,只要用同样的方法,就可以得出同样的结果。
    但摄影有这样的机制么?还是光指望摄影师是个负责任的人?

  • 评论文字 鲍昆:一位法国摄影师眼中的北朝鲜

    回复梧桐雨:嗯,我同意。我觉得谈论片子的确不该放到某种价值观念下。但我也觉得照片本身的确会或多或少的带有导向,而不论作者的初衷如何,这些照片都会对观看的人产生影响,我觉得作者在发布照片时,或许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

  • 评论文字 鲍昆:一位法国摄影师眼中的北朝鲜

    回复呆博:片子的确一般;但作者的本意也需就不是要拍具有社会意义的“人文”片,他本人通过照片去变革现实的动机恐怕也不是很强,或者他并不认为摄影师需要具有“改变”现实的一种义务,那样就给摄影(除去某些种类的摄影,比如新闻社会,人文摄影)本身赋予了它本身并不需要具有的一种“意义”或者“价值”。

    摄影需要理论,这一点上我同意你的看法。摄影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一旦发表之后将具有某种程度的社会影响,这一点我也同意你的看法。不过,摄影师(或者说大部分的摄影师)并不是社会活动家,或者现实改革家,希望通过他们的拍摄去变革现实,我个人认为这是在拔高摄影本身的“意义”(有一小部分摄影师可能是这样的人,也有一小部分作品可能具有变革现实的影响),在赋予摄影本身并不需要具有的社会功能。

    摄影师不过是一群平凡的人而已,他们的作品是对自己对世界看法的一种形象化:有人看见了丑恶,认为必须清除;有人看见了美好,觉得生活很有味道。有人喜欢去反映激烈的题材,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压迫和反抗,也有人喜欢平实的主题,展现人性中对爱和美的向往。到底哪一种主题是更“高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我自己目前是没有十分确定的看法,宁愿悬置起来。

  • 评论文字 鲍昆:一位法国摄影师眼中的北朝鲜

    回复梧桐雨:我觉得无关消极积极,只是看拍摄者从哪个角度切入,这样的切入从摄影语言上讲有什么新的创造,从反映现实上讲揭示了哪些不为人所见或被人误解的事实,从介入现实上讲对社会造成什么影响。

  • 评论文字 鲍昆:一位法国摄影师眼中的北朝鲜

    回复fake324:这倒未必。做理论和拍照片本来就是没太多关系的,就好象写文章的和搞文学研究的一样。倒是感觉现在国内做理论的人扎实的似乎没那么多,很多人都自说自话了。我比较佩服顾铮老师。

  • 评论文字 鲍昆:一位法国摄影师眼中的北朝鲜

    回复梧桐雨:我觉得相对主义还是不能走太远,对于正在发生的事情,广泛意义上的客观还是能够存在的,而怎么去切入怎么去表述,就是主观的事情,而这些主观的表述之中,总会有离题千里的。固然不该因此指责作者如何,因为作者的目的我们并不了解,但也不能就此说什么样的表述都是恰当的。照片总会对观看者产生影响,而如果作者不考虑这些背景,只是单纯的把照片抛出来,我觉得是不那么负责任的。

  • 评论文字 鲍昆:一位法国摄影师眼中的北朝鲜

    另外一个问题是:摄影师在具体环境中可以拍摄的对象是有限制的,不只是在北朝鲜这样,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如此。这种限制既来自于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比如荷赛的获奖作品中好几个是跟海地地震有关的,你要是当时不在那里,就没有机会去拍这种灾难作品,这是地理环境的限制。还有社会环境的限制,导致了有些主题不一定有机会拍(被人贩子拐走的儿童,偷渡客,毒品交易……)。另外的限制则来自于摄影师本身,他认为不值得拍的不会去拍,他认为值得拍但是太危险的可能也不会拍,也许拍了但是不会公布。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在自己临死之前发表的。

    还有一个疑问:只有拍摄消极事件或社会阴暗才能称作人文摄影吗?

  • 评论文字 鲍昆:一位法国摄影师眼中的北朝鲜

    回复hippotan:北朝鲜就像其他国家一样,有自己的黑暗面,美国不也有高犯罪率的污点吗。但这位法国摄影师能够去北朝鲜拍照,恐怕不是非得拍北朝鲜挨饿的场面才“合适”,才“人文”,才“政治正确”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批评家对摄影师的指责是从自己的“政治正确”出发的,认为表现北朝鲜“好”的作品就是“错”的,这是值得商榷的。

1 ... 53 54 55 56 57 ...
  共82页 到第